业绩大幅下滑、屡遭消费者投诉,平安人寿的“套路”还能走多久?
2020-03-24 02:14:05
  • 0
  • 0
  • 1
  • 0

 

  编辑 | 于斌

  出品 | 于见(ID:mpyujian)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社会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近日,五大A股上市的险企接连披露了公司2020年前两个月的保费数据,数据公开之后“有人欢喜有人忧”。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以及新华保险五大险企的保费总收入为6719.74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前两个月保费收入为2280亿元,同比增长20.5%;中国太保前两月保费收入909.23亿元,同比上涨1.6%;新华保险前两月保费收入395.6亿元,同比上涨44.2%。

  而中国平安和中国人保的保费收入则出现了一定比例的下滑。数据显示,中国平安2020年前两个月保费收入为1893.3亿元,同比下滑8.6%;中国人保前两个月保费收入为1241.61亿元,同比下降5.13%。

  类似的涨跌对比也表现在五大险企主营的“寿险”业务上。来看一组数据对比,2020年前两个月中国人寿保费收入为2280亿元,同比上涨20.51%;新华保险寿险保费收入为395.6亿元,同比上涨44.22%。平安人寿保费收入为1365.1亿元,同比下滑12.57%;人保寿险保费收入为422.47亿元,同比下滑8.18%;太保寿险保费收入为667.33亿元,同比下滑0.09%。

  毫无疑问,在上市的五大险企中,中国平安以排名“第一”的“负增长”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此外,自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平安的股价也表现出剧烈的动荡,从1月20日高点将近90元/股的股价下滑至如今69元/股(截止3月20日收盘),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跌幅高达23%。

  官方解释业绩大幅下滑原因:个险新单和续期保费下降

  抛开疫情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是保险行业最赚钱的“黄金期”,这几个月是消费者假期最多、钱包最鼓的时候,也是保险行业全年最火热的销售旺季。相关数据显示,这个“黄金期”的保费收入约占到全年保费收入的四成以上。

  可想而知,这几个月对保险行业至关重要,全年业绩能不能“亮眼”和这段“黄金期”密切相关。

  看到这里,再结合中国平安前两个月的业绩表现,很难想象总营收和主业务营收都大幅下滑的它在错过“黄金期”后该怎么提升今年的业绩。

  更尴尬的是,如果中国平安推脱业绩下滑完全是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那竞争对手在疫情期间“不降反增”该作何解释?

  接着来看一组更详细的数据,我们或许就可以知道平安人寿为什么在这段时间以同比下滑12.57%的收入成功“引领”负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平安前两个月的寿险数据下滑背后是个险新单保费和续期保费的双双下降,其中新单保费同比下滑18.2%,续期业务同比下滑9.9%。如果说疫情期间由于隔离的原因导致营销受阻,从而使个险新单保费下降,那续期保费下降也是因为疫情吗?

  当然不是,续缴费用网上就能办理,以疫情为借口也说不过去。据业内人士透露,平安人寿从今年1月就开始出现续期保费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大概率是由于2015年至2017年平安高速增长期签订的一批3年或者5年缴费期的保单刚好在今年这个时候保险到期了,因此出现了续期保费大幅下降的情况。

  其实,从平安人寿这几年的业务发展也能看出来,其营收增速在逐渐放缓,业绩增长出现疲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争夺,另一方面是平安保险自身缺乏对消费者的“真诚”。

  平安人寿的套路:“欺骗”是主旋律?

  在平安公司的眼里,或许消费者就是案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因为在网络各大媒体以及投诉平台上,都有关于平安保险“欺骗消费者”、“虚假宣传”、“拒绝理赔”的信息频频出现。

  例如,此前澎湃新闻曾报道过一起七旬老太买平安人寿保险8年后发现自己被骗了的案件。在该起案件中,平安人寿的销售人员用“虚假保险宣传材料”欺骗老太太购买了一款“鑫利(936)”的保险产品,每年保费为10740元,需连续缴纳10年保费,保险期20年。

  销售人员表示,在保险期内,老太太可以享受意外身故以及疾病身故保障,并且该产品属于累积生息产品,可产生包括分红在内的多项利润。期满后,老太太可以得到20年的利润,共计227120元。

  然而,在老太太参保的第8年,老太太的儿子在和平安人寿客服沟通的过程中发现,这款保险产品到期后的利润只有12万元左右。除去投入的保费10.74万元后,真正盈余的钱仅有1万多元,与此前销售人员的说法相差约10万元。

  随后,老太太和其儿子向北京保监局举报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北京保监局得出的结论是:销售人员欺骗投保人的情况属实,并且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存在销售人员编制虚假投保单信息的问题。

  除了上述案件之外,在315消费保、黑猫投诉、21CN聚投诉等平台上,更有成百上千名消费者对平安人寿保险发起投诉。

  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诚信无疑是所有企业的立身之本,而当下的平安人寿作为一家保险公司,显然在行为上并不符合规范。

  需要强调的是,其实保险公司在社会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存在是为了控制风险、转移风险,让投保人可以及时得到救助和赔偿,不至于陷入绝境,从而使社会更和谐、有序。

  但是反观平安人寿为了谋求利益、不惜以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这丧失了作为一家保险公司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长此以往下去,平安公司必定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